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
主要收获:启蒙主义 包含:法国启蒙运动、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理解后简答卷
简述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1 18古典主义仍占要紧地位,但启蒙主义收获最高。
2有鲜明的倾性,需要文学为现实服务。是资产阶级性质文学思潮,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3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
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正剧、哲理小说等。
术语讲解
正剧(严肃的喜剧):
1 18世纪由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立。
2 戏剧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其特征是强调戏剧的教育用途。
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戏剧的主人公,语言通俗易懂。主要作品有狄德罗《私生子》、博马舍《费加罗的婚姻》。
哲理小说:
1 18世纪由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2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以人物活动为主线,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看法,富于哲理性。如孟德斯鸠《波斯人的信札》、伏尔泰《老实人》、卢梭《爱弥尔》。
18世纪文学情况:
一 英国文学(现实主义小说):
笛福(英国达成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英国小说之父、现代新闻报道之父):
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
鲁滨逊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第一人称自述方法)。
斯威夫特(激进的民主派,开创了英国文学中的讽刺传统):
主要作品:《格列佛游记》(儿童幻想剧小说)通过幻想的环境,虚构的情节,夸张的手法对英国政治、法律、议会、党争和哲学进行讽刺和抨击)。
理查生(长于用信件体叙述故事的作家):《克拉丽莎》信件体小说
菲尔丁:(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
《汤姆。琼斯》(欧洲文学中的一流小说):代表了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收获,被誉为“18世纪英国社会的散文史诗”。
术语讲解(感伤主义):
1 60年代至80年代末,在英国出现了感伤主义文学。它不止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而且也是现代派文学的源头。
2 感伤主义开辟了一种以心理感觉为载体掺和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述方法。
3 因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游》而得名。
哥尔斯密斯:
小说《威克菲牧师传》及“墓园诗派”的诗歌中,感伤主义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哥特式小说(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
小说多以中世纪阴森神秘的城堡为背景,充满神秘、怪诞、刺激。代表作:瓦尔蒲《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力芙《渥多尔弗的秘密》。
前浪漫主义代表:
彭斯(农民诗人):《苏格兰方言诗集》
布莱克:《之歌》《纯真无邪之歌》
二 法国小说(正剧、哲理小说)
温和派: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信件体哲理小说,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先河)主人公:郁斯贝克和黎加。
《法的精神》(又译《法意》)
伏尔泰:《老实人》(最棒)理想世界—黄金国
激进派:
狄德罗(提出“严肃的戏剧”的定义、《百科全书》领袖):
主要作品:三部哲理小说
《修女》:揭露教会罪行的信件体哲理小说(少女:苏珊。西蒙南 独白的方法)。
《拉摩的侄儿》:对话体哲理小说(马克思称:“独一无二的作品”。恩格斯称:“辩证法的杰作”。
《宿命论者雅克》
卢梭(激进派的领袖):
理论著作:《论科学与艺术》: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
《论人类不平等的由来和基础》:“返归自然”的理论。
《民约论》(又名《社会契约论》):“福音书”。
哲理小说《爱弥尔》:法国第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小说。
晚年自传体小说:《忏悔录》
文学代表作:信件体哲理小说《新爱洛绮斯》:主人公:尤丽、圣。普乐
博马舍(18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喜剧作家):
主要剧作:《费加罗三部曲》:
《塞维勒的理发师》(又名《防不胜防》)、 《有罪的妈妈》、《费加罗的婚姻》(又名《狂欢的一天》)
勒萨日:《吉尔。布拉斯》《瘸腿魔鬼》(承袭流浪小说)
三 德国文学
莱辛(德国民族戏剧、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完成了德国文学的转变”。)
主要贡献:
一 美学理论:《拉奥孔》探讨诗与画的界限。
二 戏剧理论:《汉堡剧评》
三 戏剧贡献:《明娜。封。巴尔赫姆》(喜剧代表作)
《萨拉。萨姆逊》(第一部市民悲剧代表作)
《爱米莉娅。迦洛蒂》
席勒(剧本一直贯穿反暴政、争自由的主题)
《强盗》:“歌颂一个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年轻人”。(卡尔)
《阴谋与爱情》:被叫做“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恩格斯)
1剧本勇敢的把德国的黑暗现实搬上了历史舞台。
2作者公开站在平民一边,维护平民的尊严,谴责达官贵人。
主人公:斐迪南、露易斯、瓦尔特、伍尔牧。
《堂。卡洛斯》:狂飙突击向古典主义过渡时期的作品(席勒式)
晚年与歌德合作共迎来德国文学的古典时期:《奥尔良女孩》、《威廉。退尔》等剧本。
美学著作:《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通信》):探讨用审美来改造社会。
《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初次提出并区别两种基本创作办法。
意大利:喜剧大师哥尔多尼《女店主》、《一仆二主》
术语讲解
狂飙突击运动:
1 18世纪德国发生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范围的文学运动,狂飙突击运动。这一名字源自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击》。
2一大量文学年轻人,强烈要摆脱封建束缚,需要个性解放;强调民间文学和民族风格。
剖析比较题:
18世纪英、法、德三国文学比较
18世纪英、法、德三国文学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
相同之处:
1 18世纪英、法、德都是启蒙文学收获最高。
2 都有鲜明的倾向性,需要文学为达成服务。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学,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3都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歌颂。
区别:
1英国:
18世纪英国已经打造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权。英国的启蒙文学主要任务不是为革命做舆论筹备,而是扫除封建残余,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病,促进资本主义的进步。主要收获现实主义小说。
2法国(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的启蒙运动直接负有教育群众,使他们摆脱愚昧,掌握理性考虑,从而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为大革命造舆论,文学的革命性、战斗性更强,内容特别丰富。主要收获:正剧、哲理小说。
3德国:
18世纪的德国还处于封建诸侯割据的状况,紧急妨碍了资本主义的进步。德国启蒙运动的任务是唤起民众觉醒,反对分裂打造民族统一的国家。爆发了狂飙突击运动。
歌德(1749—1832) (德国)
歌德:德国伟大的民族诗人。德国古典主义和民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出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余的市民家庭。
主要作品:
1771年,歌德大学毕业,回故乡当律师,同时坚持写作。
剧本:《铁手骑士葛兹。 冯。 伯利欣根》(简称《葛兹》)是部历史悲剧。葛兹实有其人,是个争自由,反封建的英雄。
诗剧片段:《普罗米修斯》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篇信件体小说)
诗剧:《浮士德》的部分初稿。
理解后简答卷
为何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第一部产生影响的作品。
1歌德的中篇信件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是一个具备典型意义的18世纪德国进步年轻人的形象。他的性格特点是社会铸造的,他以孤傲来对抗德国现实的丑恶,但他总以不合作――逃避的方法来反抗,看上去无力。因此他悲剧是年代的悲剧。
2感染了世界各国不同年代的同病相怜的年轻人。他们不但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甚至也学他自杀。
在乎大利期间他创作和构思了三个古典主义悲剧:
《哀格蒙特》、《伊菲格涅亚的陶里斯》、《塔索》。
晚年:《威廉。迈斯特》(上下部、德国第一部教育小说)通过威廉从童年到老年进步的记述,展示了他道德健全的过程。
《浮士德》:取材于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闻。以诗剧形式写成,以浮士德博士的思想进步为线索写他探索生活要义的一生。
基本情节:一幕序曲(剧情的正式开端)、两个赌赛、终身追求、五幕悲剧。
五幕悲剧:
常识的追求和常识的悲剧:否定了脱离实质的追求。
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否定了仅仅迷恋爱欲的爱情(玛家蕾特)。
势力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否定了与王朝相妥协的道路(海伦)。
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否定了以古典美来改造世界的理想(瓦格纳、欧福良)
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一定创造和劳动,要大家“天天每天去发展生活和自由,然后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综合论述题
剖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歌德创作的诗剧《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1 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让他历程各种魅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日常探寻达成理想的渠道。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一直向上向善。这类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点。
2具备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势力、女性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这类所迷惑,持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意义:向大家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生活的意义和大家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大家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剖析《浮士德》的艺术特点。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风采:
1诗剧以幻想为主,将写实和幻想结合(天上地下、现实古时候、人类魔鬼)。使《浮士德》成为即是资产阶级理想的激越颂歌,同时又是当是德国现实生活的深刻概括。
2 在人物塑造上:辩证的办法。浮士德灵与肉的对立统一,梅非斯特作恶造善的对立统一,推进了整个剧情的进步,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特点。用矛盾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群像。天帝与魔鬼是理性于情欲的对比;浮士德与梅非斯特是人类与魔鬼的对比;浮士德与玛加蕾特是常识者与自然的对比。比较的手法使各自的性格特点特点更为鲜明。
3形式多元化。诗剧开头用自由韵体,写玛加蕾特用民歌体;写海伦部分则用古希腊悲剧的诗体。叙事、抒情、议论糅为一体,诗剧很多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如人造人、海伦、魔女之厨都是象征,批评教会则常用暗喻。
理解后简答卷
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是一部思想内容非常丰富的作品。
1主要思想价值,是通过浮士德的生活历程,宣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摆脱中世纪的愚昧状况,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
2诗剧一定创造和劳动,要大家“天天每天去发展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3诗剧表达了作者深刻的生活体验-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过程又是循环前进的。世界和人类就是在这不断追求、不断幻灭的大循环中矛盾运动、进步进步的。
4诗剧还表达了一种现代意义,即人一直处于与外面的冲突中,失败和灾难不可回避,但主人公以自己的行动决定我们的本质,从而奠定了现代人格的基础。